色彩风格
您的位置:蔡甸区检察院 > 以案说法

媒体报道丨检察日报刊登:为信息“脱敏” 还市民“清静”

【字号:    】        时间:2022-03-25      

  本网讯(通讯员 蔡宣)“最近有很多装修公司加我微信,向我推销各种装修优惠活动,每天都有好几个申请加好友的信息,我都怀疑自己微信号被盗了……”   

  日前,武汉市蔡甸区检察院公众号里,一篇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普法微信被市民小李以评论反映情况。    

  看到评论,新媒体小编立即把情况反馈给第四检察部。检察官意识到,这可能是一条涉及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线索,便立即与小李取得联系。 
  
  据小李介绍,最近其微信频频被陌生人申请加好友,对话中这些人无一例外都问到其新房是否需要装修。这让小李很纳闷,自己确实买了房子,已经交房,但没打算立即开始装修。他问了一圈,发现这些人都是在某网站的信息公示栏里看到新房住址、业主联系方式等信息的。“这件事虽然没给我造成什么损失,但我心里还是有点不踏实。”小李向检察官坦言。
  “该现象应该不是偶发,跟小李有同样遭遇的人可能不在少数。我们要集中力量,对辖区各类网站公示的个人信息进行一次全面排查。”小李提供的线索,拉开了蔡甸区检察院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专项活动的序幕。 

  活动中,检察官聚焦信息公开、就业招聘、中介服务等网络平台,大面积排查相关单位、企业、学校、医院等发布的个人信息,发现部分职能部门在“信息公开”等栏目发布的信息,含有未经去标识化处理的内容,身份证号码、家庭住址、电话号码、银行账户、医疗健康等敏感个人信息都被不同程度地公开,涉及人数众多。

  “这些信息如被他人获取用于非法用途,将对公民生活安宁、财产安全乃至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,侵害社会公共利益。”针对个人信息安全漏洞,蔡甸区检察院迅速立案调查,组织不公开听证会,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发诉前检察建议,督促相关部门对信息公开中的个人敏感信息进行去标识化处理。 

  收到检察建议后,相关职能部门立即组织对公开的个人信息进行安全排查,将发现的问题信息逐一整改到位。一些部门还建立起长效机制,健全信息公开内容审查制度。

  “目前,所有被公开的‘可识别特定自然人’个人信息,都已进行了‘脱敏’处理。”蔡甸区检察院检察官开展“回头看”进行确认,又给小李打去回访的电话。

  “我的手机终于清静了。以后我就是检察院的忠实粉丝。”小李开心地说。